杭州市余杭区“五个一批”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一直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开展“五个一批”活动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今年以来,该区共接收高校毕业生6049人,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达99.16%。目前,在该区备案的大学生创业企业274家,并带动大学生就业1398人。今年该区预计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5300余人,1-5月已签约3818人,签约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3.80%。

  一、搭建供需平台,企业吸纳一批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服务作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校企对接活动、网络招聘活动,积极搭建人力资源供需交流平台,以有效发挥企业在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上的主体作用。
  1.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在举办综合性招聘会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春季、秋季大型人力资源交流大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大学生技能岗位对接活动等专场招聘活动,积极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同时,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紧密衔接,建立招聘会信息通报机制,促进专场招聘活动取得实效。去年以来,全区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0场次,提供岗位5347个,达成初步求职意向2865人。
  2.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在每年的毕业季,实施“关口前移”,结合各所高校的专业设置,积极组织区内相关行业知名企业开展进校园招聘活动,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积极组织企业赴外省高校网罗英才。
  3.探索网络招聘活动。在举办现场招聘会的同时,积极探索举办网络招聘活动,利用信息化传播优势,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和范围。升级改版“余杭人才网”,开发现场招聘会企业网上报名模块,发布全年招聘会安排预告,提高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传递效率。
  二、开展见习训练,基地留用一批
  充分发挥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扩大见习基地范围、开展基地进校园活动、落实见习补贴等举措,积极鼓励见习基地留用高校毕业生。去年以来,全区累计参加见习训练560人,其中留用310人,留用率达55.3%。
  1.扩大见习基地范围。为提高大学生见习训练的选择余地和见习实效,区人力社保局在用人单位申报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评估,每年认定一批新的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同时加强对见习基地的规范化建设,针对部分开展工作不力的单位及时取消其见习基地资格,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工作考核机制。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已有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91家。
  2.开展见习基地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在余优势,组织见习基地进校园活动,最大程度地服务大学生见习需求,通过见习训练积累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积极落实见习训练补贴。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见习训练政策的落地。通过发放生活补贴、综合商业保险补贴、训练费补贴、留用奖励等专项补贴,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开展大学生见习训练活动,并留用见习学员。今年以来,全区累计享受见习训练补贴124人,支付见习训练补贴28.8万元。
  三、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一批
  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通过建设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补贴等手段,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截至今年5月底,在余杭区备案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有274家,带动大学生就业1398人,其中,仅2013年新增大创企业81家。
  1.建设创业平台。采取“一园多点”的建园模式,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不断改善创业园区配套设施和软硬件服务水平,引入财务、专利等服务机构为大创企业开办、运营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援和保障。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成市级大学生创业园1个,包括三个区块,孵化总面积达46000平方米,已有51家创业企业先后入驻园区接受孵化。同时,不断探索民营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的创新之路,杭州良渚大学生汽车产业园等3家民营大学生创业园的相继成立,成为余杭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发展的有益补充。
  2.提供创业服务。深入开展创业培训、开办创业讲座(论坛)、创业项目展示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每年邀请区内外资深企业家和创业导师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以提升其创业能力,增强其创业信心。举办创业项目展示会,建立创业人员和创业项目的高效对接。同时举办创业论坛,邀请区内外知名企业家参会分享经验教训,对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去年以来,共有178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洽谈创业项目90余人。
  3.落实创业补贴。按照接轨主城区的要求,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资助政策,提高扶持力度,在今年2月出台《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推出大学生创业新政,从提高资助额度、扩大扶持范围、加大孵化力度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去年以来,共开展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申请工作2次,共有20家大创企业获得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资金资助194.55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笔,发放金额1409.1万元,充分发挥了小额担保贷款对创业的促进作用。
  四、组织公开选聘,基层招用一批
  结合余杭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社区(村)就业,并逐步构建起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长效工作机制。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435人,目前在岗267人。
  1.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同时全面落实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项政策,以推进其有序流动。
  2.严把选聘关口。通过扩大选择范围、适当提高选聘门槛、坚持择优选聘等方式,在坚持以考试录用大学生村官为主的基础上,免试录用部分“三支一扶”或省“两项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同时,根据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优先等“三优先”原则,对“211”、“985”重点院校、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及硕研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采取不用笔试直接面试录用,以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中拔尖人才的比例。
  3.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导师大学生村官帮带制度,明确分别由一名镇街中层干部和村(社区)正职结对帮扶一名大学生村官,以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同时,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围绕工作好、学习好、作风好、服务好、业绩好的“五好”目标,以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奖金、评奖评优、选拔培养的重要依据。
  五、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一批
  充分发挥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兜底安置功能,通过拓宽岗位对象、开展调查摸底、实施动态管理等方式,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等高校毕业生实行兜底安置。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累积开发大学生公益性岗位39个,目前在岗12人。
  1.拓宽岗位对象。在原来社区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持《余杭区就业援助证》人员的基础上,把毕业6个月后未就业的余杭区户籍普通高校毕业生纳入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范围。同时,要求就业援助员、小额担保贷款协管员等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2.开展调查摸底。依托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跟踪服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通过建立健全就业状况月度回访制度,完善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在摸清其就业需求和技能特长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就业帮扶举措。对困难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等高校毕业生承诺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3.实施动态管理。在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意向、就业预期变化等。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机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而后积极鼓励其到企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和高质量就业,使公益性岗位成为能进能出、快进快出的“就业孵化器”和“人才输送站”。
(杭州余杭区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