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打好“三大战役”合力推进“双爱”活动
舟山市把开展“双爱”活动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载体,促进职工体面劳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地区劳动关系趋于和谐。为进一步推进“双爱”活动,该市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动员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工作,突出重点,从政府、企业、职工三个层面,打响、打好、打赢“双爱”活动“三大战役”。
(一)搭建三大平台,打好部门合作“协同战”。
一是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以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为重点,加快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组织实施“春风行动”,定期开展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活动,建立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就业困难群体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多年努力,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局势长期稳定。2013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616人,引导和帮助4695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3%,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就业平台的搭建既方便了群众就业,也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二是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这一主线,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推行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建设,并引导企业创新职工培训模式,共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19626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4160人次。通过开展技能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和“技术能手”、“技能大师”评比等活动,营造了技能人才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到目前为止,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216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819人。
三是搭建沟通诉求平台。完善监察、调解、仲裁、维权、救助网络体系,建立方便畅通、高效快捷的沟通渠道,实现劳动者依法维权,理性诉求。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矛盾处理工作,坚持预防和调解为主,加强源头治理,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3年,全市劳动监察受理举报投诉684起,涉及劳动者3589人,追回欠薪3483.3万元,欠薪案件较往年明显减少,欠薪投诉案件、涉案人数和金额均有下降;审结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595件,结案率为95%,涉及经济标的8061.22万元。
(二)严把三大关口,打好企业自律“攻坚战”。
一是严把法律法规执行关。加强对企业劳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依法纠正和查处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收取押金等侵害员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规。2013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13%;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率。2013年,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增参保20807、16839、11985、12691、13004人。截至2013年底,参保总人数分别达到72.84、94.3、20.27、28.3、18.99万人。
二是严把企业安全生产关。狠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在全市6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强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三级以上标准化达标率达40%;狠抓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累计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5062起,关闭非法违法企业30家,行政处罚709.41万元,对34家重大事故隐患单位实行省市挂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培训,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进社区(企业)等活动,累计培训10万余人。2013年,全市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3.3%、15.6%和5.3%,为全省最低。
三是严把民主管理程序关。加强非公企业职代会建设,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认真落实职代会职权。完善公开程序,大力推进企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截至2013年底,全市6674家已建工会企业中,6208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占93%;6007家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占90%。通过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推行集体合同、平等协商机制,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市共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59个,涉及企业3866家,涉及职工82943人;行业性集体合同24家,涉及企业440个,涉及职工9725人。
(三)实施三大工程,打好职工满意“持久战”。
一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培育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优秀品格。推广建立企业职工之家,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鼓励企业加大文化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企业文化艺术队伍,打造“社企文化共联共建”品牌,加深社区与企业的文化交流,丰富员工业余生活,促进员工身心健康。2013年市相关部门为基层送电影248场、送演出41场,企业自主开展文体活动173场次。
二是实施慈善关爱工程。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员工关爱计划方案,从法定节假日关怀、员工健康关怀、员工重大家事关怀、女员工关怀等八个维度全方位开展员工关怀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全市14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互助互济基金”、“关爱互助金”等员工专项救助资金,通过公司资助及员工捐助为主,其它个人或团体组织捐助为辅的资金募集方式,缓解员工因重病、伤、残、死亡及其它特殊生活困难。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救助困难员工50余人次,支出超过200万元。
三是实施子女就学工程。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解决外来员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在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逐步实现“低门槛、零障碍、同待遇”,保障他们与本市户籍学生享受相同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同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同等享受相关助学政策。201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6223名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为13416名,公办学校接纳比例为82.7%。在该市参加中考的市外户籍初中毕业生共447名,有104名就读普通高中,其中49名被重点普通高中录取。就学工程的实施对解决外来员工子女就学问题,稳定员工队伍,留住外来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把握三大要素,营造推进“双爱”好氛围。
一是把握节日契机,增强企业主动性。倡导企业充分利用春节、三八、五一等节假日和企业纪念日、文化节等特殊节日,深入开展“双爱”活动。以“六有六要”为主要内容,以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职工为重点对象,组织企业开展帮春运、献真情、送文化、促和谐等关爱员工活动。2014年,全市企业采取春节包车返乡、走访慰问、文艺晚会、培训奖励、技能大比武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参与企业超过200家,惠及员工14000余人。同时企业利用“慈善一日捐”、“红十字”献血、学雷锋帮结对帮扶贫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展现了新区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是利用繁华地段,提高职工知晓率。切实提高“双爱”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方四家精心组织“双爱”宣传周咨询活动,地点设在市区繁华地段,人流量最多的定海文化广场。活动现场,以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展示了该市“双爱”活动开展情况和先进企业典型经验,同时还设立了20多个咨询台,为社会公众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今年3月30日,第二届“双爱”宣传周咨询活动参与群众超过1000多人,接受群众关于劳动争议、五险缴纳、工伤赔偿等热点问题咨询百余人次,现场受理投诉案件5起,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构建网络体系,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市委宣传部作为“双爱”活动宣传主要责任部门,其他26个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层层发动各县(区)、乡镇(街道),高起点,全方位推进“双爱”宣传工作。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六有六要”精神和“双爱”活动优秀企业与优秀个人,起到了示范带头和典型引领作用。建立并完善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联络员档案,通过“双爱”企业QQ群、网络信息平台等,与企业第一时间互动交流。2013年,全市共发放双爱环保袋18000余个、倡议书6500余份、宣传资料5300余份,张贴海报1600余张,发送信息2.6万余条。(信息来源:舟山市人力社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