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三步为营”打造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加速器”
近年来,桐乡市不断创新理念,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依托市内28家见习基地,狠抓源头,优化“基地制”服务,以“实战预备营”、“素质拓展营”、“长效保鲜营”为载体,着力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桐乡特色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之路。截至目前,该市有873名大中专毕业生在见习基地实习,通过培训有749人被单位留用,就业率达85.8%。其中112人在见习一开始就被用人单位相中,作为后备人才、技术骨干进行培养,并已担任车间班组长以上职务。
第一步:“三确保”建基地,打造“实战预备营”
一是政策护航确保见习“资金”落地。为了保障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工作顺利开展,该市出台文件《关于桐乡市大中专毕业生发放职业培训券和实行见习培训的实施意见》,规定在见习培训期间,由见习基地发给见习学员每月不低于该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同时为了鼓励见习基地做好培训工作,市财政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见习基地见习培训补贴,使企业在得到宝贵人力资源的同时,也相对减轻负担。截至目前,市财政已向各个见习基地发放见习补贴211.83万元。
二是定期认定确保见习“场地”质量。每年定期开展见习基地认定工作,严格认定条件及程序,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评估,择优评选硬件齐备、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该市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对符合该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规模以上企业优先认定,并要求每家见习基地每年至少提供见习岗位20个。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见习基地28家,其中2013年新建19家,完成嘉兴市下达目标任务1家的1900%。
三是沟通协调确保见习“人员”到位。该市本着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见习基地实习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的目的,不断加强协调,拓宽政策受益面:凡具有该市常住户口,毕业6个月未能就业且办理失业登记的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由本人自愿向镇(街道)人力社保所提出见习培训申请,经该市人社、财政部门审核符合见习培训条件的,均可成为见习培训的备选对象。同时,该市积极主动与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办理失业登记的大中专毕业生联系,鼓励其到见习基地工作。2013年,共吸收278名大中专毕业生到见习基地参加培训,同比增长39%。
第二步:“三提高”重对接,打造“素质拓展营”
一是“月报制度”提高实训成效。加强校企合作,制定见习生月度返校汇报联系制度,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在校举办心理讲座、班会活动等,交流见习过程中的收获、创业打算等。班级导师适时开展案例教学,实时反馈实训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传授就业创业技巧,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同时,引导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类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开展“定单式”培养,由企业协助学校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委派专业技术人员、技师为毕业生开设实践指导课。
二是“专家说法”提高就业技能。组建了由高职院校专家教授、市区重点骨干企业负责人、创业成功人士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财务管理、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创业心理辅导、创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同时,积极推广“顶岗实习”模式,把实训课堂搬到现场,形成了“生、企、校”自主互动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技能。2013年以来,该市青年创业导师团共举办讲座5期,受益大中专毕业生350人次,目前已有40人成功创业,带动500余人实现就业。
三是“广搭平台”提高资讯共享。以青年人才联谊会等为载体,帮助大中专毕业生了解最新的市场资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大中专毕业生实习就业推荐制度,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组织用人单位开展招聘面试及相关培训。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及时更新人才网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近三年来,该市共举办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6次,有391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9554个,有5700名大中专毕业生进场应聘,达成意向3800余人。
第三步:“三完善”强管理,打造“长效保鲜营”
一是完善见习培训考核机制。近年来,桐乡市不断规范见习基地工作机制,培训期满对学员作出考核评价,填写《见习学员考核意见书》,只有经考核合格者才能由该市人社局发给统一印制的《大中专毕业生职业见习培训证明》。参加见习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根据见习基地见习带教情况,填写《见习单位评估表》。同时,建立见习工作检查评估机制,每年年末对各基地见习环境、岗位质量、见习人数及留用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情况较好的见习基地给予保留,对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见习基地资格。
二是完善就业培训督导制度。为确保基地见习培训质量,2011年,桐乡市在嘉兴首创就业培训督导员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聘请了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的12名资深工作人员,对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数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评估检查,聘期为两年。2013年,该市又聘请了第二批12名就业培训督导员。同时,定期与见习人员开展交流,了解见习情况,根据征集到的建议要求,积极与见习企业沟通,改善培训方式,为见习人员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训服务,提升见习实效。
三是完善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2013年以来,该市新增设立高校毕业生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类公益性岗位,安置本辖区本市户籍全日制高校、中等以上职技院校毕业生,引导他们到农村基层就业。截至目前,全市176个行政村每村已安置1名,大大缓解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题。同时,不断提高岗位安置补贴,对安置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用人单位每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50%的岗位补贴和200元的社会保险补贴。
(信息来源桐乡市人社局)